⒈ 谓妇女用脂粉打扮。
引宋陆游《阿姥》诗:“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粧。”
宋陈善《扪虱新话·东坡山谷诗可谓画本》:“正如市倡东涂西抹,忽见谢家夫人萧散,自有林下风采,亦復可喜。”
⒉ 亦作“东抹西涂”。
引唐薛逢晚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马赴朝。值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责逢回避, 逢笑,遣人答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本以妇女装饰为喻,谓自己少年时亦曾凭文章取进士。后用为自己写作或绘画的谦词。 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三生贱士,一介穷儒。左枝右梧,未免儿啼女哭;东涂西抹,不救命蹇时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我从前曾经要学画两笔山水,东涂西抹的闹了多少时候,还学不会呢!”
清龚自珍《金缕曲·沉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祇东抹西涂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⒊ 胡写乱涂;轻率下笔。
引《说岳全传》第七十回:“本寺近日来了一个疯僧,最喜欢东涂西抹,想必是他写的。”
清梁章鉅《浪迹丛谈·郭频伽论诗两则》:“宋 ‘四灵’之论五律曰:‘一篇幸止四十字,再加一字,吾未如之何矣!’ 金源党竹豀之论七律曰:‘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鑪锤,便若一屠沽子厠其间也。’语皆名雋,可为东涂西抹者下一针砭。”
⒋ 比喻不从根本着手。
引梁启超《新民论》第二节:“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顰,吾未见其能济也。”
从事写作者的自谦语。
涂、抹:原喻从事文辞。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我从前曾经要学画两笔山水,东涂西抹的,闹了多少时候,还学不会呢。(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东抹西涂、擦脂抹粉、胡写乱画
一丝不苟
东涂西抹联合式;作谓语;比喻胡写乱画。
查看更多
小庆经常在墙壁上东涂西抹。
那只是我的一篇小作,闲时东涂西抹写的,不值一提。
十一次东涂西抹呕我心肝催我命仓皇岐路再休提名士风流。
第九十四章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只见那院长在满头大汗,手里握着两三只画笔,正东涂西抹,在一张羊皮卷上涂鸦。
第二天,温斯顿给克莱门蒂发去一份电报:“我终于沉迷于东涂西抹之中.”。
而立之年,其他没有,但韧性倒是比以前多了很多,看书也渐多,自己也在东涂西抹的写过一些东西。
苏某之字,东涂西抹、春蚓秋蛇,焉敢于宋尚书面前班门弄斧?
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交好中远如严几道、林琴南,近如冒鹤亭,皆不免空疏之讥。几道乃留洋海军学生,用夏变夷,修文偃武,半路出家,未宜苛论。钱钟书
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交好中远如严几道、林琴南,近如冒鹤亭,皆不免空疏之讥。几道乃留洋海军学生,用夏变夷,修文偃武,半路出家,未宜苛论。
东dōng(1)(名)方向名;指日出的一边:~方。(2)(名)主人;请客的人:房~。(3)(名)姓。
涂读音:tú涂tú(1)(动)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粉|~药。(2)(动)(动)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抹。(3)(动)(动)抹去:~改|~料。(4)(动)(名)〈书〉泥:~炭。(5)(动)(名)海涂。(6)(动)同途。(7)(动)姓。
西读音:xī西xī(1)(名)西方:~边|~南。(2)(名)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3)(名)姓。
抹读音:mǒ,mò,mā[ mò ]1. 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
2. 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
3. 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