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其主导思想就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
本论文通过对洋务学堂的历史考察,探讨“中体西用”办学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一种过渡性理论,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个中翘楚,大力倡导“中体西用”说。
谭嗣同之所以采用“中体西用”说,与其天赋之性格,后世之阅历有必然的联系。
土山湾美术工艺所以西方传教士文化为载体,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形态,在“中体西用”的半开放氛围中,建立起适于自身长期发展的模式。
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
6. 适于,合于:中看。
体读音:tǐ,tī[ tǐ ]1.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2.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6.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7.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西读音:xī西xī(1)(名)西方:~边|~南。(2)(名)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3)(名)姓。
用读音:yòng用yòng(1)(动)基本义:使用:使用(2)(动)费用:~项|家~。(3)(动)用处:功~|有~|作~|物尽其~。(4)(动)需要(多用于否定):不~开灯|您不~操心。(5)(动)吃、喝(敬辞):~饭|~茶。(6)(动)〈书〉(连)因此;因为(多用于书信):~特函达。(7)(动)(介)拿(表示凭借的工具、方式或者手段等):~钥匙开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