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三眼yībǎn-sānyǎn
(1) 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分一板三眼(四拍子)与一板一眼(二拍子)两种。一板三眼,常用来比喻说话有条理,有分寸,合规矩,不马虎
英scrupulous and methodical⒈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与“一板一眼”同。
引《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然而现在他亲眼看见水势这样险恶,倘要坐候县里那些‘老爷们’你推我让,字斟句酌,一板三眼,产生出那张‘公呈’来,大事早已全非了。”
李劼人《大波》第二卷第八章:“彭兰村打起他一贯向学生讲书的声调,一板三眼地把开会词说完之后,疾速调过身去。”
板,以拍板击打一下,为中国音乐每小节里最强的拍子。眼,以鼓签敲击板鼓,为次强拍或弱拍。一板三眼即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常用以表现舒缓沉著的情境。后用以比喻言行谨守法规,沉著而有条理。《糊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也作「一板一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一板一眼
不知所云、不知所言
一板三眼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为人处事。
查看更多
他布置工作,从来就是一板三眼,从不马虎。
他做起事来总是一板三眼的,从不马虎。
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一板三眼的乡村生活看来既熟悉又陌生。
杨凤一说,《牡丹亭》唱腔讲究一板三眼,婉转优美,若是静静品味,简直美极了。
由原来的“一板一眼”变成“一板三眼”为主。
铁片大鼓,一板三眼,唱腔轻快,好些村民都说,“这词儿真好,我也想学学,回家唱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言两语说不尽,志同道合好同事。一日三省好品德,一板三眼好诤友。三生有幸遇见你,一日不见如三秋。士别三日刮目看,相知恨晚莫逆交。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手持三弦和擅板,边弹边唱,擅板打法别具一格,称一板三眼。
一yī(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形)专一:~心~意。(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一yī(名)
板读音:bǎn板bǎn(1)(名)(~儿)片状的较硬的物体:木~儿。(2)(名)(~儿)专指店铺的门板:铺子都上了~儿了。(3)(名)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檀~。(4)(名)(~儿)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快~儿|慢~。(5)(形)呆板:他一点也不活泼;太~了。(6)((形)硬得像板子似的:地~了;不好锄。(7)(形)表情严肃:他~着脸不说话。(8)〔板〕见〔老板〕。
三读音:sān三sān(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眼读音:yǎn眼yǎn(1)(名)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名)(~儿)小洞;窟窿:泉~|炮~|拿针扎一个~儿。(3)(名)(~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儿。(4)(名)围棋用语;成片的白子或者黑子中间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手不能下成活棋。(5)(名)戏曲中的拍子:一板一~。(6)(量)用于井;窑洞:一~井|一~旧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