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⒈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
引《水浒传》第二回:“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説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汉朝一个名臣,当初未遇时节,其妻‘有眼不识泰山’,弃之而去,到后来,悔之无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来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大的人。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请原谅我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无珠
不识泰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查看更多
刚才我有眼不识泰山,请大人恕罪!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请高抬贵手,原谅我吧!
昨天晚上我才发现自己既失职又有眼不识泰山。
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我尊敬的森林主人,我老虎是有眼不识泰山请您饶吧!
我是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小人,罪该万死。
怪呢!都怪我有眼不识泰山,遇到中国国家足球队的了!
我说你们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吗?
他说: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是中华鲟啊!
连讽刺我的同学们也敬佩地说:没想到你真有这个能耐,当初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识读音:shí,zhì[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泰读音:tài[ tài ]1. 平安,安定:泰适(幽闲安适)。泰安。泰然处之。
2. 佳,美好:泰运。否(
)极泰来。3. 极:泰西(旧指欧洲)。
4. 骄纵,傲慢:泰侈(骄纵奢侈)。骄泰。
5. 通:天地交泰。
山读音:shān山shān(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3)(名)蚕蔟:蚕上~了。(4)(名)指山墙:房~。(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