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趟。
[.好工具]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
谓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出现。
蒙语ire的音译。“来了”之意。
⒈ 来一趟。
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楚将平,诸侯将和, 楚王是故昧於一来。”
唐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责黄州,与谷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軾与弟辙在朝, 谷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
⒉ 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
引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凤生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咱一来是为行好,二来也怕脏了我的店。”
朱自清《给亡妇》:“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扰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分儿事。”
⒊ 谓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出现。
引鲁迅《故事新编·序言》:“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
巴金《家》七:“他自己把心关着,唯恐别人看见他的秘密,你想,这样一来别人怎好跟他接近?”
老舍《正红旗下》十:“到端午、中秋、重阳,大家若是都作些诗,喝点黄酒,有多好呢!哼,那么一来,天下准保太平无事了!”
⒋ 蒙语ire的音译。“来了”之意。 《华夷译语》等作“亦列”。参阅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引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折:“通事见正旦云:‘也七阿妈萨一来四。’”
来一趟。
如:「他一来就破口大骂。」
风头一来,票贩子就销声匿迹了。
校长让吴老师当我们班的班主任,只是临时的,新老师一来就换。
张阿姨这次去上海旅游,把明明托给外婆带,这一来,就可以无牵无挂地玩个痛快了。
教室里吵吵闹闹的,老师一来,声音戛然而止。
灵感一来,简直是文思如泉,一口气洋洋洒洒的足足写了好几千字。
我们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对方一来,就可请君入瓮了。
乍一来到新世界,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将它捲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他一来,就急切地向医生询问妈妈的病情。
张院长一来,我们就七手八脚的忙碌了起来。
一yī(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5)(形)专一:~心~意。(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一yī(名)
来读音:lái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往。~宾。~信。从县里~了几个干部。
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了。开春以后,农忙~了。
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一盘棋。~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何必~这一套?
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这个歌我唱不~。
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亲~了。
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呢?
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
9.未来的:~年。~日方长。
10.姓。
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是新春。不愁吃~不愁穿。黑白桑葚~大樱桃。
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各条战线传~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一觉醒~。说~话长。看~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你是早有准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