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86.乡塾xiāngshú
(1) 古代乡间学堂
英private village school⒈ 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引南朝梁任昉《齐明帝谥议》:“巖廊有搢绅之谈,乡塾无横议之士。”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朔六日》:“明时乡塾,正月朔六日开馆,十二月二十四日解馆。”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学之大小各有次第,乡塾散置民间,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
自青少年时代起,在身为乡塾先生和书院山长父亲的督导下,林伯渠读书学习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中国古代典籍、清末维新思潮都有涉猎。
祖父胡祖伦上过几年乡塾,粗通文墨。
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金圣叹从小聪敏过人,十岁进乡塾读书。
山后的民俗文化村,为旅日华侨王国珍父子延请大陆匠师历时二十余载筑成,计有十六栋闽南式二进民宅及乡塾、家庙各一。
古人称这个为“蒙馆对法”,乡塾教童子的活计。
清代乾隆年间又出了大孝子李之绅,其少孤家贫,衣不解带侍奉多病母亲三十余年,在母亲去世后,李之绅又设立乡塾训导后人以孝为先。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其书饾飣补缀,类乡塾兔园册子。
乡(1)(名)乡村(跟‘城’相对):~间|下~|城~物资。(2)(名)家乡:~音|背井离~。(3)(名)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由县或县以下的区领导:~镇|~长。
塾读音:shú塾shú(名)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