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疏qīnshū
(1) 亲近和疏远
英close and distant⒈ 亦作“亲疎”。
⒉ 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
引《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焦生﹞见家人至……不饮食,不知亲疎。”
《红楼梦》第九八回:“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
⒊ 亲近或疏远。
引唐张彪《杂诗》:“行行任天地,无为强亲疏。”
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以其故,人莫能亲疎。”
⒋ 指射箭射中靶心或偏离靶心的距离。
引《宋史·兵志九》:“﹝庆历﹞二年,诸军以射亲疎为责罚,中的者免是月诸役,仍籍其名。”
亲近与疏远。
领导干部在群众中不能搞亲疏,更不能厚此薄彼。
我不建议你去劝他们好聚好散。不管是听了你的聚还是散,到时候如果后悔的,第一个恨的人是你,你现在如果实在想做什么的话,你就多听听她倾诉,给点适当的回应,排解她的难受就好了,感情的事情不适合第三个人去插手,特别是亲疏有别的时候。
这要分关系亲疏,亲近的就说感谢哥哥的无私的关爱。疏远的甚至关系恶劣的就说,你离我远点,我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但恐世间真眷属,亲疏亦是强为名。
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
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
《唐律疏义》明确规定“证不言情及译人诈伪致罪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人与同罪”,即任何人都有如实提供证据或翻译的义务,否则不别亲疏处以刑罚。
此外,《朱氏家谱》的“总跋”中专门有“长幼亲疏有序,吉凶患难相恤”等告诫后人和睦互助、振兴家族的警示性文字。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北俱芦洲的人是没有这个亲疏等级这一类的差异,人人都是衣食具足的,牙齿齐密,不缺不疏,美妙净洁,色白如珂,鲜明可爱。
1.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
2. 婚姻:亲事。
3.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
4.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
5. 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
6. 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
7.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
疏读音:shū疏shū(1)本义:(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4)(动)疏忽:~于防范。(5)(形)空虚:志大才~。(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7)姓。(8)(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9)(名)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