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引南朝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长眠。”
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湛四禪於中道,超三有以上征。”
《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以此不尽功德,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⒉ 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引隋王通《中说·魏相》:“仇璋谓薛收曰:‘子闻三有七无乎?’…… 薛收曰:‘请闻三有。’ 璋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三sān(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有读音:yǒu,yòu[ yǒu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