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bùhuò
(1) 遇事能明辨不疑
英without doubt;with full self-confidence(2) 四十岁的代称
例四十而不惑英the age of 40⒈ 谓遇事能明辨不疑。
引《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韩愈《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⒉ 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引《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李復言《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荣﹞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清方文《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周作人《死之默想》:“人世的快乐自然是很可贪恋的,但似乎只在青年男女才深切的感到,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不迷惑。
如:「不惑之年」。
那时,家父已过不惑之年,精力已大不如前,加之整日伏案写稿,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虽然此女子已过不惑之年,但仍风韵犹存。
年过四十而不惑,个人修养已到了宠辱不惊的地步,我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平淡了。
看上去他虽然像个小伙子,红光满面,但事实上他已到了不惑之年。
一转眼我已到了不惑之年了。
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弱冠姜维既有勇斗子龙之武,不惑姜维更有九伐中原之谋,亦如皮尔洛有百步之外穿杨射柳之任意球绝技,更有中场运筹帷幄,谋划攻守之才智,堪当世之帅才。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于其上。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惑读音:huò惑huò(1)(动)疑惑;迷惑:惶~|迷~|大~不解|智者不~。(2)(动)使迷惑:~乱|~人耳目|谣言~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