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旷yikuang
襟怀hAo86.夷旷
⒈ 平和旷达。
引《晋书·傅玄传赞》:“志厉彊直,性乖夷旷。”
宋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余观嵇中散被譖就刑,寃痛甚矣,而叔夜乃更神色夷旷,援琴终曲,重嘆《广陵》之不传。”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先生神思夷旷,谅不恐怖。”
⒉ 闲适放达。
引《北史·阳休之传》:“﹝休之﹞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
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籤·杨文骢》:“陈子龙《安雅堂集》:龙友诗有幽峭之思,沉鬱之色,壮烈而不失和平,夷旷而中存庄雅。”
⒊ 平坦而宽阔。
引唐陆长源《酬孟十二新居见寄》诗:“大道本夷旷,高情亦冲虚。”
《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南宁》:“又郡地夷旷,可宿数万师。”
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
先生神思夷旷,谅不恐怖,亦不必深求。
支龙贵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
其上良田百倾、夷旷饶沃……故曰南山坪。
他襟怀夷旷,洞明世事,以天趣盎然的文笔著述《阅微草堂笔记》,多以狐鬼故事讽刺腐儒,揭露社会上不合理的地方。
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当时“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
旷读音:kuàng旷kuàng(1)(形)空而宽阔:~野|地~人稀。(2)(形)心境开阔:~达|心~神怡。(3)(动)耽误;荒废:~课|~工|~日废时。(4)(形)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了|螺丝~了|这双鞋我穿着太~了。(5)(Kuànɡ)姓。